说同意的时候,并不都代表同意
下午课上,教授突然疾步走到角落拿起某同学的书包,问他:“可以吗?”那个男生迟疑片刻:“当然。”全班都很疑惑。
然后她拉开书包的拉链说:“我可以看吗?”那个同学:“额……可以吧。”
教授此时大声地问所有人:“我有权这样做吗?”
大家才从这半分钟的闹剧里回过神来说:“没有。”
教授:“我得到了consent,你们都听到了。”
有同学讲:“但他明显回答得很犹豫。”
教授转向书包的主人:“你为什么不拒绝?”
答:“我怕你会觉得我在掩盖什么。”
教授问:“有没有一些情况中yes也不代表consent?”
另外一个同学:“有,当两个人的权力不平衡时。”
这个故事引发了我对“consent”(同意)这个概念的思考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需要做出决定并表达自己的同意或不同意。这个故事提醒我们,在表达同意时,必须要有充分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,不受到任何外在或内在的压力或不平衡因素的干扰。
在现实生活中,有很多情况下,人们可能在权力、地位、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衡。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意愿时无法完全自主,甚至出现被迫“同意”的情况,这种情况下的“同意”并不能真正代表个人的真实意愿和主张。比如,性侵和性骚扰案件中,被害人可能因为权力不平衡、社会压力、文化传统等多种原因,无法拒绝施暴者的行为,即使表面上同意,但并不能视为真正的“consent”。
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,比如在工作中因为职场压力而不得不“同意”加班、在家庭中因为家庭关系而无法拒绝亲戚朋友的请求等等。这些情况提醒我们,要保护个人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,避免出现不平衡的情况,以免影响真正的“consent”。
因此,在任何情况下,我们都应该保护自己的权益,拥有真正的自主权和主体地位,不受到任何不平衡因素的干扰。同时,我们也应该关注身边的人,尤其是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,帮助他们保护自己的权益,为大家营造一个更加平等、和谐的社会。
故事来源于 推特